据班主任说,最理想的结果是,高考成绩是“一模”(第一次模拟考试)与“二模”(第二次模拟考试)成绩的平均分。我可能是年级里少数几个达到这个标准的人,最终的成绩出奇地好:全年级排名第二,进入北京市文科前30名,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
但这又能怎样呢?不能不说,这个成绩是教育“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靠死读书、读死书而“金榜题名”。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我这个所谓“高才生”在高考之后的二十年间,始终在为摆脱原有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而挣扎。
首先是欠缺独立思考的意识。
在有限的选项中做出选择,看似只是做了单选题、多选题,而潜移默化中,把我的思维固定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
若干年后,我作为英国大学的员工,出任中国区首席代表时,耳边总有这样的声音:“老师,您看我学哪个专业好?”我会冠冕地说,你应该服从自己心底的声音,不要受世俗的干扰……其实我只是没好意思说,二十年前的我同样是心里白茫茫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