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人民还盛行民歌,唱民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和节日里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民歌内容多为情歌,也有劳动歌、婚礼歌、盛典歌、哀叹歌等。黎族人民在长期唱歌中形成了各种优美的腔调,如琼中、保亭两县的“罗哩调”,东方县的“滚龙调”、“欧欧调”等,曲调优美抒情,激昂高亢,反映出黎族人民乐观、刚毅的性格。
(四)彝族文学
彝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元、明以来,我国汉文史籍上多称之为“罗罗”或“倮罗”。彝族人民不仅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而且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支,而彝族的文字曾被称为“爨文”,其形如蝌蚪状,据说创制于唐代,在明代已有相当发展,当时贵州即有人教授彝文,并用它从事著述。彝文书籍和碑刻保存下来的很多。
彝族人民在长期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民族的文学。彝族的文学作品多以民谣、传说和山歌等形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诵。而这些作品又多以奴隶社会的阶级压迫为背景,揭示出奴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生动地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情感与爱憎。如《居齿(孤儿)约呷》和《一个奴隶的故事》都生动地倾诉了奴隶群众在奴隶制压榨下的痛苦生活。《妈妈的女儿》更是一首广泛流传于彝族地区的歌谣,它通过一个青年女子在被迫出嫁前夕,对奴隶社会买卖婚姻罪恶的哭诉与哀怨。描写细腻,感情逼真,音调凄凉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