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五口的开放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口岸陆续开放。
第一个依约开放的口岸是广州。中英签约后,清廷授伊里布为两广总督,至广州继续与英使璞鼎查交涉通商事宜。双方约议,定于1843年7月27日于颁布通商新例当日广州开市贸易。伊里布病死后,清廷再派耆英为钦差大臣,赴粤继续与英方谈判商订五口通商章程和海关税则。1843年7月12日,璞鼎查照会耆英,要求依其与伊里布议定期限,开放广州。耆英初以时限紧迫,口岸章程和海关税则尚未议订妥帖为由,令黄恩彤、咸龄等人向当时在广州的马礼逊、罗伯聃、麻恭等人辩说。但英方骄横无理,急切地要把条约规定的侵略特权付诸实施。马礼逊等人坚持认为:“福州等处新设马(码)头,诚恐赶办不及。广州近在咫尺,又系通商旧地,一经颁发新例,即可奉行,无虞阻隔。且伊国众商货船停泊外洋已有三十余只,均因新例未定,不便进口贸易。”并威胁称:现在英国商船“久停洋面,台飓堪虞,且船户水手人数众多,一切汲取淡水,购买食物,甚为苦累。现在众情汹汹,有不能约束之势”。他们坚持要求先行将广州一口如前约定,届期开放。“黄恩彤等复严加驳斥,而该夷目等抗辩不屈,固请不已,情词极为迫切。”耆英认为,英人“以通商为性命,准其贸易则恭顺如常,绝其贸易则骄蹇难制,故自明至今,羁縻夷人皆借通商为饵”。现在英人坚持广州如约开市,而伊里布生前亦已与之议定,“即所称商船多只停泊洋面,观望苦累情形,亦尚非虚捏”。如果等待新订口岸章程及海关税则奏部议复后再行开市,总得在一个月之后,他担心“倘此一月内货船驶集日多,均停口外,不惟奸民私贩偷漏必多,且恐夷情或有变更,所关匪细。查现实税则,增者毋庸再与议增,减者亦不使之不减,通盘合算,实属减者少而增者多,于国课有赢无绌,将来部议似亦不致驳诘。与其迟行一月虑生反侧,何如早行一月俾知感戴。”因此,他“衡其轻重,擅自从权”,宣布准于是年7月27日广州开市,英商各船届时即可进口按照新订章程及税率进行贸易。道光帝接耆英奏报后,认为耆英“所办可嘉……深得大臣之体”。7月24日,耆英在奏报与英交涉议定《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时又称:“除广州一口已定于七月初一日查照新定章程,开市贸易,其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处,俟部复到日,再行开关。”但他又担心,“广州既经开市,诚恐福州等口商船闻风驶至”。因此,他请求道光帝速下谕旨,“敕下部臣迅速议复”所奏章程及税则,“并由部径咨各该省知照,俾有遵循”。1843年7月27日,即在耆英和璞鼎查在香港公布《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的当天,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依据不平等条约设立的通商口岸——广州被迫开放。7月30日,道光帝下谕予以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