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增税的同时,国民政府还展开了大规模的募债活动。在抗战爆发后的两年中,先后发行了救国公债、金融公债、金公债、国防公债及赈济公债,5次公债的发行额达17.77亿元。1939年又发行军需公债和建设公债各6亿元。公债发行初期,民众为支持抗战而踊跃购买。如救国公债5亿元,认购约达半数。但1938年后发行的几笔公债,成绩却不理想,如1940年发行的公债,民众仅认购800万元。因此,靠举借内债已远远不能满足财政的需要。
增加货币发行量便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一个重要手段。抗战时期,货币发行量逐年大幅上升。1936年的法币发行额为12亿元,1937年为16.4亿元,1938年为23.1亿元,1939年为42.9亿元,1940年为78.7亿元,1941年则为151.4亿元。5年中,货币发行量增加了11.6倍。1939年度的支出情况:国库的支出为30多亿元,而其中以税款收入开支约4.8亿元,不过占16%,绝大部分通过增加货币发行来弥补。这一年通过增加货币发行而实现的银行垫款超过23亿元,占全部支出的76%左右。增发纸币的措施,在短期内弥补了财政赤字,有助于战时财政的继续运行,但过分依赖于此,便埋下了日后通货膨胀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