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是捷克事件。经过胡司战争,捷克从神圣罗马帝国中独立出来。1526年,捷克又重新合并于神圣罗马帝国,国王由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任。1617年,德皇马提亚指定耶稣会士斐迪南为自己的继承人,并兼任捷克国王。次年,斐迪南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举行宗教活动,并拆毁新教教堂,引起捷克新教徒的反抗。于是,德皇马提亚宣布捷克新教徒为暴徒,决定严加惩办。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人民发动武装起义,冲进王宫,把斐迪南的两名使者从窗口抛入壕沟,这就是欧洲宗教史上有名的“掷出窗外事件”。以此为起点,开始了捷克民族大起义和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前后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618年至1624年,称作捷克——巴拉丁阶段;第二阶段从1625年至1629年,称作丹麦阶段;第三阶段从1630年至1635年,称作瑞典阶段;第四阶段从1635年至1648年,称作法国——瑞典阶段。
布拉格起义后,捷克起义者成立了临时政府,再次宣布独立。不久,捷克议会又选举新教同盟首领巴拉丁选帝侯斐特烈为国王,与德皇斐迪南作战。捷克——巴拉丁联军出师得胜,一直打到维也纳城下。斐迪南在天主教同盟的支持下,进行还击,令旧教联军司令蒂利伯爵统24000大军入侵捷克“平乱”。1620年11月8日,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战役中,两军决战,蒂里伯爵击溃捷克——巴拉丁联军2万人,占领了布拉格,捷克再次沦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个行省,直到1918年才恢复独立。腓特烈逃往荷兰,巴拉丁则被西班牙军队占领,其选帝侯资格被转归巴伐利亚公爵。这是三十年战争的第一阶段。旧教同盟暂占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