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虽然在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尚在发育的不健全境地,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忽视对他们的心灵的教育。几乎与雅斯贝尔斯同时代的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就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②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与雅斯贝尔斯的思想实质都是相通的,其共同特点就是要激发儿童获得知识之外的精神成长。在他看来,“对儿童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科学,而是要使其受到思维明晰性和理解力的锻炼,教育的过程对儿童来说,更多的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①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理性认识教育的本质,其对于教育双方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在正确精神的引导下,人们在教育实践中也多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更多的教学实践也就是师生间的教学交往了。
四、交往思想与大学教学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作为一个公共投资的社会机构,大学属于国家;作为一个私人投资的社会机构,它无疑是某个特定民族场景的组成部分。大学,最重要的目标还是在于塑造具有自我意识的“整全的人”。援引黑格尔的话说就是,“理论工作要比实践工作的影响更大些。革命一旦在观念领域内完成,现实就不能原封不动地维持下去。”②